一、专业名称及代码
专业名称:分析检验技术
专业代码:670207
接续专业:
高职:分析检验技术、食品生物技术、应用化工技术、精细化工技术
二、入学要求
初中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历者
三、修业年限
3年
四、职业面向
专业大类 | 专业名称 | 对应职业(岗位) | 职业资格证书举例 |
化工与材料类 | 分析检验技术 670207 | 化学检验员 | 化学检验员证 |
五、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学生成为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以及质量保证与认证的能力,并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创新精神,从事样品采集、分析检测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并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学生。
(二)培养规格
1.思想品德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具备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人生发展重要问题的能力,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志向和责任感。
(3)具有正确的职业理想和职业观、择业观、创业观以及成才观,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习惯和法律意识。
(4)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 、沟通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养成自觉的安全意识、质量意识、成本意识和环保意识。
2.科学文化
理解和掌握本专业必要的科学文化知识,为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1)具有日常生活和职业岗位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学作品欣赏能力和浅易文言文阅读能力,能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进步文化。
(2)具有计算技能、计算工具使用技能和数据处理基本技能,以及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3)具有英语听、说、读、写等基本语言技能,以及职场英语的基本应用能力。
(4)具有利用计算机解决学习、工作、生活中常见问题的基本能力。
(5)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知识、体育技能和方法。
3.职业能力
(1)掌握基础化学实验的基础理论,会正确使用常见的玻璃仪器、电器等设备,会规范进行物质的性质实验、制备实验和分离操作。
(2)掌握化学分析、仪器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能按标准或规范配制实验中的试剂、试液;能规范进行化学分析和简单仪器分析;能正确进行数据处理,填写检验报告。
(3)了解化学工业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与地位,知道常用的化工单元操作和典型化工生产工艺,会进行简单的化工基本计算。
(4)掌握化学分析检测、仪器分析检测的基础理论。
(5)能按标准或规程进行采样、制样操作,能恰当选择实验用水、化学试剂,能按标准或规范配制实验用试剂、试液,能规范进行容量分析、仪器分析(酸度计、分光光度计)和常见物理常数测定。
(6)能按规范进行容量仪器校正,会正确记录和处理检测数据,恰当报告检测报告。
(7)能正确理解检测方法、标准、操作规范等技术资料,能按技术资料的要求,设计检测方案。
(8)具备认真执行操作规程、认真对待检验结果、如实填写检验报告的职业操守。
(9)了解化学工业历史沿革和行业的体系结构,知道现代化工行业中的新业态、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和新规范,具有绿色化工、智慧化工的生产理念。
六、课程设置及要求
(1)本课程结构不包括军训、入学教育和毕业教育。
(2)本专业三年总学时为3240学时,其中公共课1008学时,占31.1%,专业课1152学时,占35.5%;实训实习1080学时,占33.3%。学校可以根据自身实际上下浮动,但要达到基本的教学要求。
(一)公共基础课
序号 | 课程 名称 | 主要教学内容和要求 | 参考 学时 |
1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依据《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20年版)》开设本课程,本课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基本内容。引导学生能够正确认识中华民族近代以来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发展进程;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四个自信”;认清自己的使命担当,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健康成长、成才报国。 | 36 |
2 | 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 | 依据《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20年版)》开设本课程,本课程基于社会发展对中职学生心理素质、职业生涯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以及心理和谐、职业成才的培养目标,阐释心理健康知识,引导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掌握心理调适和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法,帮助学生正确处理生活、学习、成长和求职就业中遇到的问题,培育自立自强、敬业乐群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心理特点进行职业生涯指导,为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 | 36 |
3 | 哲学与人生 | 依据《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20年版)》开设本课程,本课程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讲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及其对人生成长的意义;阐述社会生活及个人成长中进行正确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的意义;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识世界,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学会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方法,正确认识社会问题,分析和处理个人成长中的人生问题,在生活中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自觉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基础。 | 36 |
4 | 职业道德与法治 | 依据《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20年版)》开设本课程,本课程着眼于提高中职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和法治教育。通过本课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理解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了解我国新时代加强公民道德建设、践行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及其重要意义;能够掌握加强职业道德修养的主要方法,初步具备依法维权和有序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能够根据社会发展需要、结合自身实际,以道德和法律的要求规范自己的言行,做恪守道德规范、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好公民。 | 36 |
5 | 语文 | 依据《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版)》开设,本课程通过学科学习与运用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通过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及语文综合实践等活动,在语言认知与积累、理解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发现与鉴赏、优秀中华文化传承与关注、参与当代文化等几个方面都获得持续发展,自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文化自信,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涵养职业精神,为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提供支撑。 | 144 |
6 | 数学 | 依据《中等职业学校数学课程标准(2020年版)》开设本课程,本课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完成义务教育的基础上,通过中等职业学校数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继续学习、未来工作和发展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具备一定的从数学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运用数学知识和思想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中等职业学校数学课程的基础模块四部分内容的学习,分别是基础知识(集合、不等式)、函数(函数、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三角函数)、几何与代数(直线与圆的方程、简单几何体)和概率与统计(概率与统计初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主动性和自信心,养成理性思维、敢于质疑、善于思考的科学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加深对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的认识,提升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初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思维分析世界,用数学语言表达世界。 | 144 |
7 | 英语 | 依据《中等职业学校英语课程标准(2020年版)》开设本课程,本课程教学内容由主题、语篇类型、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语言策略六部分组成,包括人与自我、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三大主题范围。学生通过学习这些主题能掌握语言基础知识和发展基本技能,有助于学生用英语表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学生发展自主学习能力,促进语言技能迁移,提高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效率和效果,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 144 |
8 | 信息技术 | 依据《中等职业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20年版)》开设本课程。该课程主要教学内容由基础模块和拓展模块两部分构成。基础模块包括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网络应用、图文编辑、数据处理、程序设计、数字媒体应用、信息安全和人工智能共八个部分。拓展模块包括移动终端维护、小型网络系统搭建 、实用图像制作、演示文稿制作、数字媒体创意等内容。教学中基础模块为必修内容,拓展模块可根据学校特色和专业学求自主安排。通过该课程学习要求学生正确认识信息社会,熟练使用操作系统。树立正确的网络行为规范,有效保护个人隐私,具备信息安全意识,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保护措施。熟练掌握文字处理、电子表格、图形图像等图文编辑软件的使用,能根据要求进行图、文、表等编辑解决实际问题。要求学生能使用移动终端的多种编辑软件进行数字媒体作品集成制作,了解人工智能相关发展和应用领域,了解人工智能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场景。 | 72 |
9 | 体育与健康 | 依据《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0年版)》开设本课程,本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的知识、技能和方法的传授为主要内容,以培养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主要目标的综合性课程。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能够喜爱并积极参与体育运动,享受体育运动的乐趣;学会锻炼身体的科学方法,掌握1-2项体育运动技能,提升体育运动能力,提高职业体能水平;树立健康观念,掌握健康知识和与职业相关的健康安全知识,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遵守体育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发扬体育精神,塑造良好的体育品格,增强责任意识、 规则意识和团队意识。 使学生在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精神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 | 144 |
10 | 历史 | 依据《中等职业学校历史课程标准(2020年版)》开设本课程,由基础模块和拓展模块构成。基础模块包括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和世界现代史。拓展模块包括“职业教育与社会发展”和“历史上的著名工匠”。通过历史课程使学生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知道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知道史料是通向历史认识的桥梁,能够依据史实与史料对史事表达自己的看法,能够对同一史事的不同解释加以评析。 | 72 |
11 | 艺术鉴赏 | 依据《中等职业学校艺术课程标准(2020年版)》开设本课程,本课程是中职学校实施美育教育的主要途径,对于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塑造健全人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通过对具体音乐与美术作品的鉴赏与学习,在了解人文背景的基础上阐述学科知识,在扎根传统优秀文化的基础上放眼世界,在尊重优秀乐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夯实学生的艺术核心素养,并努力培养学生对艺术的爱好。 | 36 |
(二)专业技能课
1.专业核心课
序号 | 课程名称 | 主要教学内容和要求 | 参考学时 |
1 | 无机化学 | 依据河南省中等职业学校分析检验专业职业定位开设。主要教学内容包括物质分类有关知识点;化学热力学基础与化学平衡;酸碱理论与电离平衡;沉淀反应;氧化一还原反应和电化学;化学动力学基础;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化学键和分子、晶体结构;配位化合物;稀有气体;碱金属和碱土金属;卤素。初步掌握化学的基础知识,无机化学四大平衡理论、无机化学的基本性质和操作技能,为将来职教高考和化学相关工作打好基础。 | 144 |
2 | 有机化学 | 依据河南省中等职业学校分析检验专业职业定位开设。主要教学内容包括烷烃和环烷烃;烯烃和炔烃;芳香烃;立体化学基础;卤代烃;醇、酼、硫醇、酚;醚和环氧化合物;醛和酮;羧酸和取代羧酸;羧酸衍生物;胺和生物碱;芳香杂环化合物。要求学生了解有机物的组成、性质、有机合成路线及反应条件;并且能简单掌握一些常见化工产品的生产原理、过程;熟悉蒸馏、分离、萃取等基本实验技术,为将来职教高考和化学相关工作打好基础。 | 144 |
3 | 化学基础 | 依据河南省中等职业学校分析检验专业职教高考考试科目开设。主要教学内容包括实验室化学品安全基础知识、化学实验常识、化学测定技术、物质制备、滴定和电位等分析方法。要求学生掌握实验室化学品安全基础知识,常用试剂分类、溶液浓度表示方法;配制溶液等注意事项、化验室辅助设备的名称、规格、性能、操作方法、使用注意事项、实验产率及计算等,为职教高考和化学相关工作打好基础。 | 144 |
4 | 化学工艺 | 依据河南省中等职业学校分析检验专业职教高考考试科目开设。主要教学内容包括化学工艺基础知识,化学工业及其发展概括,化工生产原料,硫酸、合成氨、醋酸、柠檬酸、聚丙烯、聚氯乙烯、聚醋酸乙烯酯、苯酚和丙酮的生产等。要求学生了解生产工艺中化学反应的工艺原理、工艺条件、生产方法等。要求学生了解化学生产原料相关定义、特点及分类,工艺流程以及生产方法,为职教高考和化学相关工作打好基础。 | 108 |
5 | 化学实验技术基础 | 依据河南省中等职业学校分析检验专业职教高考考试科目开设。本课程主要学习化学基本量及其计算、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率、化学键与分子结构、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电解质溶液和离子平衡、氧化还原反应和电化学基础以及常见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基础实验、定量实验、探究性实验、工业流程等。 | 108 |
6 | 化工单元过程及操作 | 依据河南省中等职业学校分析检验专业职教高考考试科目开设。本课程主要学习内容为流体输送、非均相物系的分离、传热、液体蒸馏、气体吸收、固体干燥、蒸发、结晶、制冷等化学技术的具体方法和操作。要求学生熟悉掌握化工单元的操作内容、实验方法和实验流程,有针对性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与基础理论相结合,为其它专业课程的相关理论知识相互补充与对应。 | 108 |
7 | 化学分析 | 依据河南省中等职业学校分析检验专业职业定位开设。主要内容包括化学分析基础知识、方法标准和操作规范,化学物质组成与结构、酸碱平衡与酸碱滴定法、配位平衡与配位滴定法、氧化还原平衡与氧化还原滴定法、沉淀平衡与沉淀滴定法。要求学生掌握化学分析的理论知识与规范化的操作技能,能读懂简单的化学分析和物理性能检测方法标准和操作规范、简单的检验装置示意图;了解个类别检验技能的要求。 | 108 |
8 | 仪器分析 | 依据《化学检验员(工)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的要求开设。主要教学内容包括利用物理或物理化学方法研究物质的化学结构、化学成分的含量测定、仪器装置实验安全操作规范。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用检验仪器设备的名称、规格、性能、操作方法、使用注意事项及数据处理;一般仪器组成结构及工作原理、操作方法、分析方法;现代仪器分析测试技术,具备从事仪器分析所必备的素质、知识与技能,逐步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能够根据国家和行业标准进行产品质量分析,为后续的专业方向课程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 108 |
9 | 电子显微镜技术 | 依据《化学检验员(工)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的要求开设。主要教学内容包括纳米科技,电子显微镜的产生和发展、扫描电镜的组成结构及成像原理、扫描电镜附属设备、扫描电镜样品制备技术、透射电镜组成结构及成像原理及透射电镜样品制备技术等。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电子显微镜组成结构、工作原理、操作方法等;具备从事仪器分析所必备的素质、知识与技能和常见故障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理解分辨率等核心概念,能够使用电子显微镜完成常规测试任务,为学生进一步职业发展提供科学的方法与技能。 | 108 |
10 | 实验概述与实验室管理 | 依据《化学检验员(工)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的要求开设。主要教学内容包括实验室安全基础知识,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常用玻璃仪器的安全使用、实验室危险物质的危险特性及应急处理措施,实验室安全防护方法,水、电、气安全防护等。要求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化学品安全基础知识理论知识,样品交接、登记、查验、贮存等基础技能、实验室常用仪器安全使用,化学危险物质的应急处理措施、实验室安全及主要防护方法,树立全面的质量管理意识,为后续的专业方向课程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 72 |
2.综合实训
综合实训是本专业必修的专业训练,包括基础化学实训、分析化学实训、仪器分析实训、化工产品分析实训等综合实训。主要任务是通过了解分析检验工作,增强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和职业意识;学习并运用分析检验知识,实际体验企业工作岗位任务,熟悉分析检验工作流程及规范;学习、观摩企业生产车间活动,进一步了解学习领域目标、内容及要求,模拟活动或进行实操训练,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与综合能力。
4.顶岗实习
顶岗实习是本专业最后的实践性教学环节。通过顶岗实习,使学生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全面巩固、锻炼实践操作技能,为就业打下坚实基础。顶岗实习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熟悉分析检验工作的性质和职责,进一步掌握分析检验工作的基本内容和特点;通过实习分析检验员的全部工作,培养学生分析检测的能力,学习分析检验员的优秀品质和敬业精神,增强适应岗位的能力。
七、教学进程总体安排
(一)基本要求
每学年为48周、其中教学时间36周(含复习考试2周,周学时为30(不含班会活动与自习),顶岗实习按每周30小时(1小时折合1学时)安排。课程开设顺序和周学时安排,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公共基础课学时约占总学时的1/3,允许根据行业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在规定的范围内适当调整,但必须保证学生修完公共基础课的必修内容和学时。
专业技能课学时约占总学时的2/3,在确保学生实习总量的前提下,可根据实际需要集中或分阶段安排实习时间。
(二)分析检验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表
课程 类型 | 课程名称 | 学分 | 学时 | 学期 |
1 | 2 | 3 | 4 | 5 | 6 |
公 共 基 础 课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4 | 72 | 1 | 2 | 1 |
|
|
|
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 | 4 | 72 | 1 | 2 | 1 |
|
|
|
职业道德与法律 | 4 | 72 | 1 | 2 | 1 |
|
|
|
语文 | 8 | 144 | 2 | 2 | 2 | 2 |
|
|
数学 | 8 | 144 | 2 | 2 | 2 | 2 |
|
|
英语 | 8 | 144 | 2 | 2 | 2 | 2 |
|
|
计算机应用基础 | 8 | 144 | 2 | 1 | 1 | 4 |
|
|
体育与健康 | 8 | 144 | 1 | 1 | 4 | 2 |
|
|
公共 素质课 | 普通话 | 2 | 36 | 1 | 1 |
|
|
|
|
安全教育 劳动教育 | 2 | 36 | 1 | 1 |
|
|
|
|
公共课总计 | 56 | 1008 | 14 | 16 | 14 | 12 |
|
|
专业技能 课 | 专业核心课 | 无机化学 | 8 | 144 | 2 | 2 | 2 | 2 |
|
|
有机化学 | 8 | 144 | 2 | 2 | 2 | 2 |
|
|
化学基础 | 8 | 144 | 2 | 2 | 2 | 2 |
|
|
化学工艺 | 6 | 108 | 2 | 1 | 1 | 2 |
|
|
化学实验技术基础 | 6 | 108 | 2 | 1 | 1 | 2 |
|
|
化工单元过程及操作 | 6 | 108 | 1 | 2 | 2 | 1 |
|
|
化学分析 | 6 | 108 | 1 | 1 | 2 | 2 |
|
|
仪器分析 | 6 | 108 | 1 | 1 | 2 | 2 |
|
|
电子显微镜技术 | 6 | 108 | 2 | 1 | 1 | 2 |
|
|
实验概述与实验室管理 | 4 | 72 | 1 | 1 | 1 | 1 |
|
|
小计 | 64 | 1152 | 16 | 14 | 16 | 18 |
|
|
综 合 实 训 | 见习、实习 | 30 | 540 |
|
|
|
| 30 |
|
顶岗实习 | 企业实习 | 30 | 540 |
|
|
|
|
| 30 |
专业技能课程总计 | 124 | 2232 | 16 | 14 | 16 | 18 | 30 | 30 |
总学时 | 180 | 3240 | 30 | 30 | 30 | 30 | 30 | 30 |
八、实施保障
(一)师资队伍
1.按照《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要求,本专业教职工数与学生数应为1:20,依此标准合理配置公共课教师和专业教师。
2.公共课教师应具有与任教课程对口的全日制本科及以上学历,并取得中等学校教师资格或高中教师资格。
3.专业课专任教师应具有与任教专业对口的本科及以上学历,并取得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或高中教师资格。专业教学团队中可以有一定比例的兼职教师,兼职教师应是本区域或本行业的专家,比例控制在15%-30%。
4.实习指导教师应具有与任教专业对口的专科及以上学历,并取得高级工及以上职业资格。
5.专任教师每两年必须参加两个月及以上企业实践或社会实践培训学习;每五年必须参加一次国家级或省级培训;公共课教师应参加新课程标准的培训。
(二)教学设施
本专业应配备与专业办学规模相匹配的校内实训实习室和校外实训基地。
实训室规格按照省中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指导方案配置,基本满足本专业教学需要。本专业普通教室和专业实训室全部配备有多媒体教学机。实训设施齐备,能够满足开展基础化学实验、分析化学、仪器分析等课程的实践教学和集中性实践教学等实验实训活动的要求,实验实训管理及实施规章制度齐全。
分析检验技术专业具有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目前与河南大学、河南河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中科百测集团等单位建立了相应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实习单位有完备的分析检测设施,能提供食品分析、水质分析、化学产品检测、大气监测等相关实习岗位,涵盖当前分析检测行业发展的主流技术,可接纳一定规模的学生实习;我校与实习单位双方共同制订实习计划,配备相应数量的指导教师对学生实习进行指导和管理。
(三)教学资源
根据分析检验专业特点,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理论与实践相融合、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坚持课程教材立体化、实用化、现代化,坚持课程设置对接职业能力要求,将职业技能资格证考证知识、职教高考知识、技能竞赛技能与理实一体化教学相融合。
(四)教学方法
按照“教、学、做”合一的总体原则,根据课程性质,采用班级授课、分组教学、现场教学、实践训练等形式组织教学;不断改革教学方法,采用现场教学、案例教学、任务驱动教学等方法;不断创新教学手段,可利用教学团队的微信群、班级群、精品课程网站等网络空间,聚集教学资源,建立交流平台,实现在线教学及实时互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达到共同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强化课程思政,强化任课教师立德树人意识,结合本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和专业能力素质要求,梳理每一门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发挥每门课程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与其他课程教学紧密结合、同向同行。
(五)学习评价
1.以教师评价为主,广泛吸收就业单位、合作企业、家长参与对学生的评价,建立多方共同参与评价的开放式综合评价制度。
2.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单项评价与综合评价相结合,总结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相结合的多种评价方式。要把学习态度、平时作业、单项项目完成情况作为学生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不断改革评价方法,逐步建立职业教育质量评价制度。
3.思想品德与职业素养。依据国家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学校制定的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制定思想品德评价方案与细则;依据行业规范与岗位要求,制定职业素养评价方案与细则,把职业素养评价贯穿到教育教学全过程。
4.专业知识与技能。依据课程标准,针对学校专业教学特点,制定具体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评价细则。
5.科学文化知识与人文素养。依据教育部颁布的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制定公共课教学质量评价细则。
(六)质量管理
按照教育行政部门的总体要求,把就业率和对口升学率作为评价专业教学质量的核心指标。针对专业特点,制定专业教学质量评价方案,广泛吸收行业、企业特别是用人单位参与评价,逐步建立第三方评价专业教学质量机制,把课程评价作为专业教学质量评价的重要内容,建立健全人才方案动态调整机制,推动课程体系不断更新和完善。
九、毕业要求
1.符合国家、省教育行政部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籍管理的有关规定。
2.思想品德评价合格,身心健康。
3.修满规定的全部课程且成绩合格。
4.顶岗实习和社会实践考核合格。
5.获得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等级资格证书,符合学校的有关毕业要求。